2002年,一位鄉民到當地某大型銀行辦理 遺產繼承賬戶,他的伯父曾是印尼知名的華僑,晚年回國在銀行存了 3000多萬美元,即便折合如今的匯率加利息,也該有 8.72億多的新臺幣。
可銀行工作人員卻突然告知這位鄉民: 「你的伯父當年在銀行就存了3000美元(約8萬7新臺幣),不是3000萬 美元(約8.72億新臺幣)。」
當銀行把一張存款憑證的復印件拿出來后,這位鄉民卻察覺到了異常, 存款憑證的復印件是假的!
3000萬美元存入銀行20多年后變成了3000美元,一字之差卻天差地別,為何天價遺產會憑空消失?鄉民又怎麼篤定銀行給的存款憑證復印件是假的呢?
華僑
去銀行繼承遺產的鄉民名叫 葉和德,在當地也算是名門望族,葉和德的伯父名叫 葉木蓮,曾在18歲時便只身前往印度尼西亞謀求出路。
葉和德的伯父到了印尼之后換了名字,改名 王賢能,
誰也沒想到,王賢能在印尼真的闖蕩出了一番田地,經營了一家 農機農具工廠,賺了很多錢,在印尼也算是非常有名的華僑。
1960年前后,因為王賢能在印尼華人圈子中德高望重,所以被推選為 印尼帝汶古邦中華學校校長兼董事長,還是印尼古邦華僑總會的秘書長兼代理主席。
憑借著自身的才華,王賢能在印尼站穩了腳跟,港頭鎮的葉家都家族中出了這麼一個人才感到自豪,并不在意他改名換姓。
雖然王賢能在印尼有著龐大的產業,但他卻一直有著一個遺憾,那就是他年輕時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事業上面, 并未結婚,更沒有兒女。
存錢
1983年8月18日,回到祖國的王賢能和自己同族的侄子 葉和全一起到當地的 大型銀行存錢,當時因為一些特殊原因,王賢能回國后帶了3000多萬美元現金(約8.72億新臺幣)。
這些 現金放在家中除了遭賊惦記之外,只剩下發霉一條路可選,所以王賢能才會選擇把錢存入銀行,不僅安全,還能得到一筆數目可觀的利息。
不過由于王賢能已經更換國籍,所以他并不能直接辦理存款,只能選擇一條折中的道路,向該銀行 申請海外通訊代理保管業務。
通信存款估計很多人沒聽說過,主要為了 方便華人、華僑將國外的資金委托國內銀行辦理儲蓄存款的一種方式。
王賢能開戶后他的存折將由銀行代為保管,想要取錢只需要個人手持回執單到銀行簽字即可。
3000萬美元(約8.72億新臺幣)在當時的匯率并不算高, 在1983年,3000萬美元絕對屬于天文數字。
為了保險起見,王賢能分批次將3000萬美元存入銀行,第一次和侄子一塊到銀行存入了 2000萬美元。
第二次則在 1984年9月3日,王賢能自己一個人前往該銀行進行存款,并且一次性存入1千萬美元整。銀行對王賢能的兩筆存款在他的同意下進行了合并, 共計3000萬美元,并且能直接享受3000萬美元定期存款的高額利息。
因為王賢能相信銀行的保障,所以在存錢后又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,希望銀行能將自己的一張照片和3000萬現金存到一起,由銀行的人保管。
王賢能留照片的舉動其實還有一層含義, 當時銀行的記錄都是紙質信息,留照片只是為了方便取錢時讓銀行相信自己就是本人。
可即便王賢能做足了準備,可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事情還是發生了,王賢能存進銀行的3000萬美元,在二十年后卻變成了3000美元。
遺產
1987年2月10日, 王賢能因患上重癥不幸病逝于印尼泗水市,而他膝下無兒無女,遺產自然要由王賢能的直系親屬繼承。
王賢能的父親很早就離開了人世,所以他的遺產繼承權皆由 母親取得。不過王賢能的母親年事已高,即便手握數十億家產也沒處花,于是便提前立下遺囑: 兒子王賢能的遺產順位繼承到王賢能的兄弟姐妹名下。
葉和德作為王賢能的侄子,有權繼承伯父的遺產。2002年時,葉和德前往福州市的公證處申請辦理了遺產繼承公證書,具有合法繼承王賢能遺產的權利。
存在銀行的3000萬美元,葉和德是知道的,當時就是自己家族里的一個堂兄弟陪伯父去銀行存的錢,而銀行中的3000萬美元理所當然應該由葉和德和其堂兄妹一起繼承。
要知道2002年時,3000萬美元遺產不算利息的情況下,也至少有 8個多億元。這對于葉家的兄弟姐妹來說簡直就是一串天文數字,即便葉家的兄弟姐妹眾多,2個億分下來每個人也能分幾千萬。
辦理完遺產繼承公證書后,葉和德和自家的堂兄弟一起拿著證明到銀行取錢,可到了銀行后,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。
葉和德到銀行表明來意后,銀行的經理非常重視,專門邀請一群人到了專門的會客廳商議。葉和德也不想浪費時間,直接對銀行經理說: 「我伯父83年到84年期間,在銀行存了3000萬美元,現在他已經去世,我們要把他的存款取出來。」
銀行經理卻直接說: 「別開玩笑了,哪有3000萬美元,如果我沒記錯的話,他當時應該就存了3000美元。」
聽到3000美元后,葉和德也傻了眼, 這3000萬和3000看似只差了一個字,實際上卻是 天壤之別。